望远镜发现物质落入太阳后被加热至数百万度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在极紫外波段上观测到太阳表面爆发的巨大日珥,强大的耀斑活动不仅使得空间天气变得不太理想,也造成太阳表面“混乱不堪”,科学家们发现太阳喷发的物质重新落回太阳表面后可被加热到数百万度的高温,其中部分会融合到太阳的色球层中。根据传统的恒星形成理论,一团聚集在一起的星际气体和尘埃云在引力的作用下发生坍缩,最终形成一颗恒星,即使在恒星开始使用自身的核燃料开始燃烧后,仍然可继续成长,并从其诞生的星云中积累物质。

 

 

望远镜发现物质落入太阳后被加热至数百万度
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拍摄的太阳物质回落照片,边上是地球的大小,其规模足以吞没数十个地球

恒星质量的增加可通过不断从星周物质盘吸积实现,其在恒星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演化的后期阶段,但是科学家发现这一过程很难得到推广,在一些恒星的演化过程中并不适用,其中可能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细节。年轻的低质量恒星被认为通过“磁场漏斗”机制与星周物质盘发生相互作用,炙热的等离子气体可沿着磁场漏斗不断积累,并以每秒数百公里的速度坠落到恒星表面,有证据表面,恒星在吸积星周物质时可在红外波段、紫外线、甚至是X射线波段上出现信号。

当前的模型表明由于辐射与炙热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星周物质的影响区域相对复杂,当物质落入恒星表面时,存在一个碰撞的曲面,随后物质会被加热到数百万度,部分将融入恒星的色球层中,物质流在密度和速度上呈现高度结构化的现象。对此,这些新的物质落入机制正在进行测试,发射于2010年的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已经取得了一些发现。

在最新一期的《科学快讯》上,科学家帕乌拉·特斯塔和另外五位同事发现由太阳耀斑爆发出来的物质重新落回太阳表面后,可产生更加激烈的(能量)释放现象,而这些情况过去被认为发生在年轻的恒星上,科学家试图通过观测建立模型,揭开年轻恒星的演化之谜。

太阳